砂石作為混凝土的核心骨料,其質量直接影響工程結構的耐久性。根據GB/T 14684-2022《建設用砂》的規定,硫酸鹽(以SO?計)的含量是砂石質量的關鍵控制指標之一。
?
硫酸鹽超標會導致以下問題:
?
根據GB/T 14684-2022要求,天然砂與機制砂的SO?含量均不得超過0.5%(質量分數)。因此,精準檢測硫酸鹽含量是保障工程質量的核心環節。
?
?
重量法檢測原理及標準依據
(1)檢測原理
重量法檢測砂石中硫酸鹽含量(以 SO?計)的原理是利用化學反應和重量測定來實現的。首先,將砂石樣品放入鹽酸溶液中進行溶解。在這個過程中,砂石里含有的硫酸鹽會與鹽酸發生反應,從而以硫酸根離子的形式溶解到溶液里。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鹽酸把砂石中的硫酸鹽轉化為能在溶液中自由存在的硫酸根離子。
?
接著,在已經溶解有硫酸根離子的酸性溶液中,加入過量的氯化鋇溶液。這時候,溶液中的硫酸根離子會和氯化鋇中的鋇離子發生反應,生成一種不溶于水的物質 —— 硫酸鋇沉淀。由于加入的氯化鋇是過量的,所以能保證溶液中的硫酸根離子盡可能完全地轉化為硫酸鋇沉淀。
?
然后,通過過濾的方式把硫酸鋇沉淀從溶液中分離出來。分離之后,要用熱水多次沖洗沉淀,目的是去除沉淀表面附著的其他雜質。之后,將帶有沉淀的過濾裝置放入高溫爐中進行灼燒,讓沉淀在高溫環境下達到恒重狀態。最后,通過精確稱量恒重后的硫酸鋇沉淀質量,根據特定的換算關系,就能計算出砂石中硫酸鹽(以 SO?計)的含量。
?
(2)標準依據
GB/T 14684 - 2022《建設用砂》:此標準明確規定了砂石中硫酸鹽含量(以 SO?計)的上限,即天然砂與機制砂的 SO?含量均不得超過 0.5%(質量分數) 。同時,將重量法作為檢測砂石中硫酸鹽含量的仲裁檢測方法,這意味著在對檢測結果存在爭議時,以重量法的檢測結果為準。該標準適用于各類天然砂和機制砂的硫酸鹽含量測定。
?
GB/T 176 - 2017《水泥化學分析方法》:該標準詳細闡述了重量法檢測硫酸鹽含量的具體操作流程,包括樣品的前期處理方式、酸解過程中各項條件的控制、沉淀劑的使用量、灼燒時的溫度控制等關鍵參數。嚴格按照這些參數進行操作,能夠保證檢測結果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重復性,使得不同實驗室、不同檢測人員按照此標準進行檢測時,能得到較為一致的結果。
?
具體試驗步驟
樣品準備
按標準規定取樣,然后將試樣縮分至約150g,放入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粉碎全部通過75μm篩,成為粉狀試樣。
再按四分法縮分至30g~4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卻至室溫后備用。
?
樣品稱取
稱取粉狀試樣1g(精確至0.001g),將粉狀試樣倒入300mL燒杯中,加入20mL~30mL蒸餾水及10mL稀鹽酸。
然后放在電爐上加熱至微沸,并保持微沸5分鐘,使試樣充分分解后取下。用中速濾紙過濾,用溫水洗滌10次~12次。
?
溶液處理
加入蒸餾水調整溶液體積至200mL,煮沸后,攪拌滴加10mL氯化鋇溶液,并將溶液煮沸5分鐘,取下靜置至少4小時。
此時溶液體積應保持在200mL,用慢速濾紙過濾,用溫水洗滌,直至用硝酸銀溶液檢驗氯離子反應消失。
?
沉淀處理
將沉淀物及濾紙一并移入已恒重的瓷坩堝內,灰化后在800±25℃高溫爐內灼燒30分鐘。
取出瓷坩堝,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出試樣質量,精確至0.001g。如此反復灼燒,直至前后兩次質量之差不大于0.001g,最后一次稱量為灼燒后沉淀物的質量(me1)。
?
結果計算
按相關公式計算硫化物及硫酸鹽含量(以SO?計),并精確至0.1%。
?
結語
砂石中硫酸鹽的檢測,是建筑質量控制的關鍵防線,更是守護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屏障。這些有害物質如同潛伏在建筑體內的隱形殺手,其危害具有隱蔽性、漸進性和累積性的特點。一旦檢測疏漏導致超標砂石流入工程,可能引發混凝土結構開裂、鋼筋銹蝕、建筑壽命縮短等嚴重后果,甚至釀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建立科學規范的檢測體系,采用先進精準的檢測技術,對保障建筑工程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唯有將檢測工作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生命周期,才能筑牢建筑安全的根基,為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堅實可靠的保障。
中鋼國檢為您推薦砂石中硫酸鹽的危害及其重量法檢測全解析。我們將將隨時為你解答關于產品和服務的疑問,同時你還可以了解檢測小知識其它信息或瀏覽常見問題。